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碳中和周报第133期丨国家标准委:持续健全“双碳”标准体系;生态环境部:

时间:2024-04-02 00:10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安靖   阅读量:18406      

丨国家标准委:持续健全“双碳”标准体系;生态环境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专项正在审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雷椰 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一、碳中和政策

1、国家标准委:持续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3月26日,据国家标准委消息,国家标准委发布关于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提出,持续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健全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制修订碳排放核查程序、人员和机构标准,推动钢铁、铝、塑料、动力电池等重点产品碳排放强度、碳足迹等基础共性标准研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足迹核算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稳步提升重点行业能耗和用能产品能效标准指标,加快新兴领域节能标准制修订,重点完善能耗计算、能效检测、节能评估等配套标准。强化清洁能源利用,加快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供给,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超前布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研究制定,促进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制定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标准,健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标准体系,制定水土保持碳汇标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过健全标准体系,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及核查,加速新兴领域的节能标准制修订,这些措施将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同时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标准化。

2、生态环境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专项正在审批

3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介绍了“科技创新2030-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项目进展。他表示,该专项瞄准2030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绿色引领、产业带动,以京津冀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创新突破多介质复合污染治理难题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空地一体化环境感知与智能研判,工业聚集区、农业农村地区、都市区等环境质量改善和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研究,在京津冀开展综合示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规模化样板工程,全面支撑京津冀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示范区和雄安绿色发展标杆区。目前,重大专项正在走审批程序。一经批准,我们将加强组织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协同联动,抓紧推进并确保重大专项顺利实施。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项目聚焦于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的复杂挑战,体现了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的研究理念和绿色、产业带动的发展战略。专项的推进将为地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对于提高区域空气和水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影响。

3、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增加CCER项目供给

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举行了“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专题研讨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主题发言中表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雄心,更需要实现雄心所必需的实施手段。未来,中国将坚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落实“3060”目标。

他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探索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等政策实施路径。增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项目供给,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公开、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深化低碳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与重点国家、国际组织在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扩大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以及深化低碳城市建设和国际合作,都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步骤。

4、国家能源局:锚定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3月28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2024年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会议强调,今年,国家能源局将从监管发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围绕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锚定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两个目标,重点抓好能源安全保供、清洁能源发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自然垄断环节、电力市场秩序、民生领域用能等方面监管工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保障能源供应、促进绿色转型,关注民生领域用能和电力市场秩序的提升,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工信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3月26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赵志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促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持续推进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第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以优质供给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我国在轨道交通装备、通信设备等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今年1—2月,智能手机、动车组等产品产量实现高速增长。第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同时,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今年1月,工信部联合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政策引导,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还能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6、国际能源署:甲烷排放量有望下降

国际能源署于本月发布《全球甲烷排放追踪》报告。报告指出,去年全球能源行业的甲烷排放量已逼近历史峰值,但因COP28大会上各国所做出的新承诺以及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未来甲烷排放量有望出现下降趋势。

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甲烷排放量近1.2亿吨,较2022年略有增长。自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后,甲烷排放量持续维持在高水平。随着化石燃料供应的扩张,全球平均甲烷生产强度略有降低。其中,全球甲烷排放量前十的国家占据了约67%的甲烷排放,以美国和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排放最为突出。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运营排放的甲烷量已超越卡塔尔的天然气产量,高达1700亿立方米。此外,卫星监测显示,大规模甲烷排放事件相比2022年激增超过50%。

报告强调,尽管各方已经认识到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但当前全球甲烷排放量仍然过高,无法满足全球气候目标的要求。同时,在COP28大会的推动下,各国有望加大甲烷减排的努力。如果各国和企业能够如期兑现他们在甲烷排放方面的承诺,预计到2030年,来自化石燃料的甲烷排放量将实现50%的减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国际能源署继去年12月COP28闭幕之后,对全球甲烷排放进行的首次全面评估。目前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化石能源公司已承诺采取行动,全球各国及企业积极响应,以统一和透明的方式报告甲烷排放估计值,但是甲烷排放量仍然过高,需要更有效的措施,各方仍需共同努力。

二、地方动态

1、上海将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3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定出台3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相关地方、企业或团体标准,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体系,显著拓展产品碳标识应用场景,推进打造50家以上绿色低碳链主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服务水平的绿色低碳专业服务机构。到2030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相关地方、企业或团体标准,全面建成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体系,推动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在长三角全面实施并广泛应用,形成市场化良性运转的绿色低碳供应链,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低碳链主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建设服务平台、推广碳标识应用,上海旨在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促进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环境改善,也将促进经济转型。

2、青海发布政策促进绿色算力产业发展

3月2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青海省促进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措施》提出依托青海清洁能源资源优势,绿色算力产业用电实现80%以上绿电用能保障。实行双(多)回路供电,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电力供应。对绿色算力企业执行青海省绿电价格,并长期保持绿色算力企业用电价格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为绿色算力产业提供绿电溯源服务,确保每一度电可追溯。支持绿色算力企业参与绿电、绿证交易,为企业参与碳排放市场交易提供技术支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政策的实施将为绿色算力企业提供稳定且可靠的电力供应,同时保持较低的电价,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通过绿电溯源服务和支持参与绿电、绿证交易,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全国首个绿电绿证服务站落户无锡高新区

3月21日,全国首个市级绿电绿证服务站在无锡高新区揭牌成立。无锡绿电绿证服务站结合新吴区电力营商环境服务体验中心,协助向市场经营主体提供绿电、绿证交易政策咨询,e-交易App平台操作等服务指导,同步公告电力交易平台披露的主体目录、交易组织、常见问题等交易信息;做好电力市场信息收集,配合开展电力市场合规与风险管理;支撑开展绿电、绿证交易培训,共同维护交易知识库,为电力用户提供绿电消费试核算服务,满足企业差异化、多样化需求,进一步优化地方营商环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服务站不仅优化了地方营商环境,也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样板,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三、企业实践

1、洋山港完成首船绿色甲醇接卸

为满足主流绿色动力船舶的能源补给需求,赋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港近年来在拓展港口新燃料和新能源应用以及完善低碳设施布局方面不断做出新尝试,此次绿色甲醇卸货完成,标志着上海港绿色甲醇燃料“储、输、供”链条已基本形成,为下一步上海港首单“船-船”甲醇加注成功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上海港首次接收绿色甲醇燃料货物的成功,标志着其在绿色航运和低碳经济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绿色甲醇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脱碳燃料,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实现船舶的中长期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TCL中环总部获评零碳大楼

近日,TCL中环总部大楼通过了碳中和认证,获评“零碳大楼”。TCL中环副总经理杨永生、联合赤道环境评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智弢共同出席颁证仪式。本次认证,代表着TCL中环"在自身运营边界:不晚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不晚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更进一步。2024年,公司依据PAS 2060《碳中和论证规范》、ISO 14064-1:2018《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等相关标准,对TCL中环总部2023年运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查,并通过购买绿证与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共计中和1,466.76吨CO2当量排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设定碳排放目标,通过各种手段降低排放,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前瞻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